合江人大代表王安华一心一意带民富,发展产业有奔头
0
合江新闻网
2019年09月18日

从农村出生,土地是最亲切的朋友,所以一直扎根,把产业做到极致。致富后不忘乡里乡亲,谁有困难帮一把,带动着村民发展,成为了群众口口相传的知心大姐,她是合江县神臂城镇高陵村四社的女社长,也是合江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在她眼里,自己富了不算富,村民们有了好产业,才是真的有奔头。
这几年,王安华的家庭农场规模越做越大,生机勃勃的荔枝苗、桂圆苗、葡萄苗几乎每年都能给她带来二十多万的收入,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在农村发展的信心。
虽然在农村,但王安华一直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她发现,国家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不仅持续出台利好政策,也鼓励广大创业者把目光着眼农村,王安华想到,自己本身出身农村,对乡村有着天然的感情,也就在这时,她有了创业的念头。
王安华说:“ 2014年,我兄弟王长江带我出去走了一圈,看各个地区都有各个地区的特色,有的是小粒咖啡,有的是香蕉,有的是芒果,我回来就有信心干了。”
2014年,王安华只身前往云南宾川县、祥云县考察学习葡萄种植技术,自学考取高级农场管理师资格证,回乡以后,根据当地实际,在神臂城镇注册了江北片区第一个家庭种植农场,主要经营果树幼苗。
在外学习的种植技术有了大用场。在王安华的经营下,农场年培育荔枝 20000余株、葡萄苗10000株、桂圆苗5000株,随着周边需求量的加大,她的家庭农场规模还在越扩越大。
看到了王大姐发展起了好产业,村民们也有了靠农业致富的想法,在王安华的指导下,村民们先后开办了主营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的家庭农场,也有更多人开始种植花卉苗木,想创业就找王大姐成了神臂城镇创业群众的口头禅。
当时,向王安华取经的还有上大村的村民罗太国,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在外打工的他回乡照顾,也让他萌生了留下来的想法。
周边种植户多,养殖可能成为致富突破口,上了规模找好销路,稳定下来每年将有不少收入,技术成熟以后产业规模只会逐步扩大,王安华给罗太国仔细分析,在她的建议下,罗太国的高陵原生家庭农场办起来了。
同时,在全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的热潮中,王安华还主动和镇村干部一起为贫困户出谋划策,利用农民夜校讲授荔枝栽种管理技术,帮助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2017年,她也成本价支持老泸村和经盘村贫困户10000株荔枝苗,主动赠送助生药剂和冰虫防护药物,还联合农技人员免费提供浸根、栽种、修枝、剪叶等整套技术,果苗存活率在90%以上。
(合江县融媒体中心:冯岚 柳竣杰)
这几年,王安华的家庭农场规模越做越大,生机勃勃的荔枝苗、桂圆苗、葡萄苗几乎每年都能给她带来二十多万的收入,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在农村发展的信心。
虽然在农村,但王安华一直关注中央一号文件,她发现,国家对于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不仅持续出台利好政策,也鼓励广大创业者把目光着眼农村,王安华想到,自己本身出身农村,对乡村有着天然的感情,也就在这时,她有了创业的念头。
王安华说:“ 2014年,我兄弟王长江带我出去走了一圈,看各个地区都有各个地区的特色,有的是小粒咖啡,有的是香蕉,有的是芒果,我回来就有信心干了。”
2014年,王安华只身前往云南宾川县、祥云县考察学习葡萄种植技术,自学考取高级农场管理师资格证,回乡以后,根据当地实际,在神臂城镇注册了江北片区第一个家庭种植农场,主要经营果树幼苗。
在外学习的种植技术有了大用场。在王安华的经营下,农场年培育荔枝 20000余株、葡萄苗10000株、桂圆苗5000株,随着周边需求量的加大,她的家庭农场规模还在越扩越大。
看到了王大姐发展起了好产业,村民们也有了靠农业致富的想法,在王安华的指导下,村民们先后开办了主营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的家庭农场,也有更多人开始种植花卉苗木,想创业就找王大姐成了神臂城镇创业群众的口头禅。
当时,向王安华取经的还有上大村的村民罗太国,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在外打工的他回乡照顾,也让他萌生了留下来的想法。
周边种植户多,养殖可能成为致富突破口,上了规模找好销路,稳定下来每年将有不少收入,技术成熟以后产业规模只会逐步扩大,王安华给罗太国仔细分析,在她的建议下,罗太国的高陵原生家庭农场办起来了。
同时,在全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的热潮中,王安华还主动和镇村干部一起为贫困户出谋划策,利用农民夜校讲授荔枝栽种管理技术,帮助贫困群众发展脱贫产业。2017年,她也成本价支持老泸村和经盘村贫困户10000株荔枝苗,主动赠送助生药剂和冰虫防护药物,还联合农技人员免费提供浸根、栽种、修枝、剪叶等整套技术,果苗存活率在90%以上。
(合江县融媒体中心:冯岚 柳竣杰)
上一篇:50后乡村教师的最后一个教师节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