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劳模刘国银:培育绿 守护绿“土专家”干出大名堂(上)
0
合江新闻网
2018年10月11日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着职业技能,靠着继承和创新,凭着专注和坚守,在各自领域追求着工作的极致,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精彩的人生。1952年出生的刘国银,潜心钻研蔬菜育苗、种植等高产技术,被百姓亲切称为“土专家”的他,坚持用良心种植绿色蔬菜几十年,守护着人民舌尖上的安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品质和劳模精神。
记者见到“土专家”刘国银的时候,他正在大棚里给工人们讲解蔬菜管护技术。这个季节正是冬寒菜、白菜、青菜、萝卜等蔬菜的种植季节,要想在冬天的时候有个好的收成,必须做好育苗、除草、疏通沟渠等工作。刘国银带领工人在大棚里把冬寒菜苗梳理好了,又开始到白菜苗地除草。这个时节雨水多,草生长很快,菜地里需要及时除草,才能保证白菜的正常生长。
刘国银说:“白露时节的雨水多,泥巴是软的,要挖浅一点,把草给铲了,你不铲的话,两个星期以后,草长来好得很。”
今年刘国银所在的农场种了6亩冬寒菜,7亩白菜以及青菜、萝卜等冬季蔬菜,这些蔬菜都是刘国银在进行管理。在农忙时节他也会请当地的村民帮忙,刘国银会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蔬菜的管理技术传授给大家。
刘国银是土生土长的合江农民,自1990年起任合江镇桥凼二社副社长、社长期间,带领村民种菜、养猪致富,他还以个人名义在驻合江部队农场承包土地100亩,分给70户种植,以个人的信誉在信用社贷款转让给困难户做种植成本,帮助他们增收。几十年来,他潜心钻研蔬菜苗的培育,茄子保花保果,丝瓜黄瓜等蔬菜的高产技术,被百姓誉为“刘大茄子”、“ 蔬菜大王”。
刘国银说:“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对这些东西我喜欢研究,喜欢钻研。”
当时,传统的蔬菜种植方法种出来的蔬菜质量差、上市迟、时间短、难收益,这些问题也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国银到重庆巴县出差,看到别人大棚里的秧苗长得非常好,就起了购买欲望。
刘国银说:“我当时看到育的全是海椒秧、茄秧,长得好得很,我就去买,买回来栽好,过了段时间,我就卖茄子了,时间提前好多,经济效益也好。”
尝到了甜头的刘国银并没有忘了村上的村民们,他说自己种上了上市早、质量好的蔬菜,也要让村民们一起种。
刘国银就把村民们带去重庆巴县买秧苗,虽然能够买到好的蔬菜苗,但当时交通条件落后,从合江到重庆巴县的路途非常艰辛。几经辗转,才能买到蔬菜苗,但是成本却又提高了。刘国银觉得这不是长远发展的办法,既然去巴县购买秧苗成本高,为什么不自己育秧呢,他反复思考,反复摸索,终于下决心干起了育蔬菜苗的行当,可一开始结果却并不理想。
刘国银说:“第一年整早了,第二年又整迟了,第三年时间倒是把握好了,但是大棚盖起了以后,秧苗容易生病,需要药物来治,我不知道,后来去问别人,才把病给它治住了,才成功了。”
勤钻研,勤研究,在一次次失败和一次次尝试中,刘国银成了城郊的第一个育苗大户。
(合江县新闻中心:李涓 何志翔)
记者见到“土专家”刘国银的时候,他正在大棚里给工人们讲解蔬菜管护技术。这个季节正是冬寒菜、白菜、青菜、萝卜等蔬菜的种植季节,要想在冬天的时候有个好的收成,必须做好育苗、除草、疏通沟渠等工作。刘国银带领工人在大棚里把冬寒菜苗梳理好了,又开始到白菜苗地除草。这个时节雨水多,草生长很快,菜地里需要及时除草,才能保证白菜的正常生长。
刘国银说:“白露时节的雨水多,泥巴是软的,要挖浅一点,把草给铲了,你不铲的话,两个星期以后,草长来好得很。”
今年刘国银所在的农场种了6亩冬寒菜,7亩白菜以及青菜、萝卜等冬季蔬菜,这些蔬菜都是刘国银在进行管理。在农忙时节他也会请当地的村民帮忙,刘国银会在这个时候把自己的蔬菜的管理技术传授给大家。
刘国银是土生土长的合江农民,自1990年起任合江镇桥凼二社副社长、社长期间,带领村民种菜、养猪致富,他还以个人名义在驻合江部队农场承包土地100亩,分给70户种植,以个人的信誉在信用社贷款转让给困难户做种植成本,帮助他们增收。几十年来,他潜心钻研蔬菜苗的培育,茄子保花保果,丝瓜黄瓜等蔬菜的高产技术,被百姓誉为“刘大茄子”、“ 蔬菜大王”。
刘国银说:“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对这些东西我喜欢研究,喜欢钻研。”
当时,传统的蔬菜种植方法种出来的蔬菜质量差、上市迟、时间短、难收益,这些问题也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国银到重庆巴县出差,看到别人大棚里的秧苗长得非常好,就起了购买欲望。
刘国银说:“我当时看到育的全是海椒秧、茄秧,长得好得很,我就去买,买回来栽好,过了段时间,我就卖茄子了,时间提前好多,经济效益也好。”
尝到了甜头的刘国银并没有忘了村上的村民们,他说自己种上了上市早、质量好的蔬菜,也要让村民们一起种。
刘国银就把村民们带去重庆巴县买秧苗,虽然能够买到好的蔬菜苗,但当时交通条件落后,从合江到重庆巴县的路途非常艰辛。几经辗转,才能买到蔬菜苗,但是成本却又提高了。刘国银觉得这不是长远发展的办法,既然去巴县购买秧苗成本高,为什么不自己育秧呢,他反复思考,反复摸索,终于下决心干起了育蔬菜苗的行当,可一开始结果却并不理想。
刘国银说:“第一年整早了,第二年又整迟了,第三年时间倒是把握好了,但是大棚盖起了以后,秧苗容易生病,需要药物来治,我不知道,后来去问别人,才把病给它治住了,才成功了。”
勤钻研,勤研究,在一次次失败和一次次尝试中,刘国银成了城郊的第一个育苗大户。
(合江县新闻中心:李涓 何志翔)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