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开明
按语:合江人文传统深厚。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2015年,本人受合江县政府有关部门之邀撰写、主编《中国千年古县文化志—合江卷》时,通过对合江历史文化的挖掘、研究,将合江历史文化提炼、概括为兼容并蓄的和合文化、历史厚重的盐道文化、独具特色的荔枝文化和源远流长的礼孝文化。在《中国千年古县文化志—合江卷》即将由中国地名文化保护促进会、外文出版社、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之际,拟将合江和合文化、盐道文化、荔枝文化、礼孝文化分期发表于空间日志,以飧访友。
合江始称符县。《华阳国志》载:“符县,(江阳)郡东二百里,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治安乐水会(今合江城南关地带)。东接巴乐城;南,水通平夷、鄨县。”符县东有大江,连接巴郡之地;南有安乐水(今赤水河),通平夷(今贵州毕节市东)、鄨县(贵州遵义市西)之域。置县以前,商属梁州,周属巴国,秦属巴郡。独特的自然区位,为多种文化的交流、竞争、融合创造了天然环境。地域的多次分属,生成了和合文化的历史基因。在巴蜀文化、夜郎文化的交融中,更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剑、青铜钺、秦半两钱和汉代石棺画像《汉阙图》《女娲伏羲图》《董永侍父图》《西王母图》《龙虎戏璧图》《车马出行图》《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半开门探身人物图》《仙人六博图》《鱼雀图》《蟾蜍图》等,都是中原文化的历史体现。
合江城南关,古称符关,《华阳国志》称安乐水会 龚 兵摄
合江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代表性藏品 合江县文物局贾雨田供片
合江汉代画像石棺石刻《车马出行图》 合江县文物局贾雨田供片
梁朝李膺《益州记》载,成汉(304-347)后期,汉兴帝李寿“以郊甸未实,都邑空虚,乃纵旁郡户三千以上,以实成都。又从牂牁引僚入蜀境……十余万家。”合江地近牂牁,入境僚人较多。僚人处于原始社会后期,文化相对落后。《华阳国志》载:“蜀土无僚,乃是始从山出,自巴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大为民患。”《太平寰宇记·泸州·风俗》载:“夷僚……巢居岩谷,因险凭高。著班布,击铜鼓,弄鞘刀。夫亡,妇不归家,葬之崖穴。”《益州记》云:“僚遂挨山傍谷,与土人参居。”僚人长期与汉人交往,大部分被同化。
福宝高村汉代崖墓群,当地民间俗称“蛮子洞” 何开明摄
明末清初,四川战事频繁,人口锐减。清雍正《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康熙七年(1668),四川巡抚张德地奏请康熙皇帝移民到四川开垦土地,重建家园。之后,四川地方官员不断奏请向四川移民。康熙三十三年(1694)正月初七,康熙颁布《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湖广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康熙五十年(1711)后,大批楚、粤、闽、赣之民移居合江。大量外省人的迁入,带来了不同地域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为合江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合江的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福宝古镇的湖北会馆(禹王庙)、江西会馆(万寿宫)、福建会馆(天后宫),白鹿古镇的江西会馆(万寿宫)等,是不同省区的移民开展联谊、接洽商务的场所。
合江厚重的移民文化,成为合江巨大感染力和同化力的源头活水。
福宝古镇湖北会馆(禹王庙)四合院 何开明摄
白鹿古镇江西会馆(万寿宫) 何开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