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风道骨笔架山
0
《少岷》
2015年03月31日


赤水河从云南镇雄大山的褶皱里蜿蜒而来,披星戴月,浅唱低吟,经过千里爱情的长跑,终于在合江投入长江的怀抱,有情人终成眷属,笔架山证婚了这天造地合的姻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合江笔架山海拔698米,东西长2350米,南北宽525米,最窄处仅2米。位于合江县城西5公里的赤水河畔。
山名溯源
笔架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易其名,顺序是:安乐山——少岷山——笔架山。留下了岁月的烙印和传奇,积淀了厚重的多元文化。

合江县名几经变更,依次是:符县—符信—符节—安乐—合江。南宋末,合江县治毁于兵火。公元1277年,神臂城最后陷落。次年(公元1278年),元统治者将合江县治迁至黄氏坝(今大桥镇境内),黄氏坝当时叫济民市,元改称“符阳县”。但因“符”与“胡”谐音,县人忌之,故县人多呼为“华阳县”。合江县治在这里长达九十年之久。当时全县人口不足千户,总人口在五千人左右。由于合江地名的变化,所以笔架山曾名安乐山、合江山。流经这段的赤水河曾叫做安乐溪。笔架山有文字记载的山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他记下了安乐溪和安乐山的名字。

明代后期做过四川按察使的曹学佺《與地名胜志》称少岷山为“笔架山”,这是“笔架山”名称的最早文字记述。
笔架山传奇
笔架山是道教、佛教、儒教并存的名山,演绎了岁月的传奇。

南北朝时,梁代人王法兴(502—557年)在安乐山修道,王法兴去世后,安乐山道场荒圮。隋代人刘珍(?—599年)沿岷江而下,遍访名山,最后选中安乐山为他的修炼场所。他说:“戎(宜宾)之平盖山浊而不清,泸之方山清而不秀,安乐山清秀可托”。

是日,隋文帝杨坚正坐朝金殿,忽见一白发须眉仙道从天而降,禀之在合江安乐山修成登仙之事,飘然而去。文帝闻之,遂派人到合江查明事实,即拨国库银在仁寿年间(601—604年)在安乐山建腾清观、安乐观、靖安观三观,并赐田土,禁樵采。成为川南黔北道文化中心。
刘珍在飞仙前将丹经铁罄藏于石柜之中,告诉弟子,60年后将有圣主遣使来取。过了60年,果有唐高宗李治遣使倒安乐山取走刘珍所遗丹经、铁罄。并下诏建观,御笔亲书“延真观”匾额以赐。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李隆基赦改安乐山为“合江山”。

刘珍吞食白猿宝珠后从此得道,身轻如风,每日风餐饮露。一日,行至白米洞(今白米乡场镇侧)依石而眠,梦中依稀看见洞外青山叠翠,天边彩虹如天桥横跨,还隐隐传来仙乐之声。醒来刘珍暗忖“这是神仙予兆”,复在洞中修炼。年余,世人渐知,常有顽童相邀入洞观看老道,搅其清修,刘珍决意离去,临别在洞壁题诗云:
竹杖长拖别景游,
临行一步九回头。
洞中得会真消息,
一点灵光射斗牛。
离开白米洞后,刘珍又到现在先市镇附近一岩洞修炼,仍有闲人不时搅扰,不得清修,不久便离去。后人将此洞称为“刘仙岩”。其后,刘珍复回安乐山修炼。不时下山在现在合江县城北门口的张家沟茶馆布道。刘珍升仙后,后人将张家沟上的一座桥称为“通仙桥”。
一点灵光射斗牛。

笔架山现在还有晒丹石、仙人石、卧牛石、烂柯迹、石棋局、大脚板、九连洞、白猿望月等道教文化遗迹。
笔架山是蜀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道教名山,有深远的影响。从合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的画像,仍在民间演出的“合江傩戏”(民间称“端公戏”)就可见合江道教文化的厚重和广博。
笔架山是道、佛、儒三教包容共存的名山。清乾隆合江籍解元罗文思曾在此山苦读出仕。他对笔架山“观心洞”悟释:“佛教视为明心见性,道教以为修真炼性,儒教则取其存心养性。三教殊途同归乎!”
现笔架山有始建于梁代的佛教寺庙“云台寺”,儒生读书的白鹿祠遗址。
翰墨飘香笔架山
笔架山是名山,吸引了历朝历代众多名人高士探访题咏,养性苦读。
唐神童先汪、南宋名臣刘望之、明代曾屿、清代罗文思均在此山读书登科。
留下游记的有:唐泸州太守张元济的《刘贞人记》,宋黄庭坚的《游安乐山记》、明礼部侍郎吕柟的《少岷山记》等。
题咏笔架山的诗作当以千记,名篇佳作,流传至今的也有百计。其中有苏轼的《过安乐山》,明代礼部尚书兼太子太师冯名世的《游安乐山》,明礼部员外郎郑善夫的《少岷山歌寄曾东石》等。
1919年,时任滇军混成旅旅长的朱德曾与合江文人墨客登临笔架山,写下《题笔架山云台寺壁》诗:
绝顶凭临眼底空,
怒号戟影剑光红。
立马高岗遥注目,
群山低首拜英雄。
1987年,笔架山修建了由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题写的“笔架山碑林”,荟萃了合江县政协用八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的一百余幅题咏笔架山的名人、名家书法手迹。风格各异,异彩纷呈。今人作联云:“仙人去后空留石,盛世来时自有诗”。(完)群山低首拜英雄。
(文/赖培东 图/李贵平)
上一篇:金银花开
上一篇:新年音乐会 李谷一放歌合江
文章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