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新闻网> 媒体关注> 今日要闻> 浏览文章
攀枝花市东区区委书记刘先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0 新华网 2015年12月28日

2013年8月20日区委书记刘先伟调研沿江打造。

    新华网四川频道12月28日电(袁泳)攀枝花市东区区委书记刘先伟,是一个擅于打出“经济好牌”的书记。  

    先前在米易县主政时,刘先伟率领全县在经济发展中一路高歌猛进:白马“百亿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现代特色农业由小变大,养生健康产业品牌魅力凸显,城市建成区扩大一倍,米易从山区农业小县转变成特色经济强县,并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

    “转战”东区以后,刘先伟淘汰结构单一,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倾力打造新材料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收官之时,东区预计今年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52%,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4747元,较“十一五”末增长90.8%,年均增长13.8%;交出漂亮“成绩单”的同时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先伟常比喻说,在群众和组织面前,自己像一个学生,要有“赶考”的心态。2016年即将到来,东区区委书记刘先伟,马上也将奋战在四川“十三五”规划发展的“赶考”路上。

2014年3月7日区委书记刘先伟调研向阳村及枣子坪街道党建及社区建设。

    创新、升级: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位于攀枝花的东区,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钢铁产业发达。“但‘十三五’期间,东区以环境换发展的旧思维必须摒弃,钢铁一家独大的格局必须打破。”刘先伟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驻区钢铁大企业生产呈负增长的严峻形势,我们深切体会到企业家群体对经济下行的焦虑和担忧。

    刘先伟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单纯依靠传统产业无法拉动区域经济平稳增长,必须通过创新驱动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进一步说,顺应新常态,在转型路上,要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金融链三链联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据悉,东区将秉承产业链条式发展的理念,渐形成机械制造、光伏产业、钒钛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格局。通过创新链引领产业链走向价值链顶端,不断涌现钛铁系列合金、钒钛刹车鼓、钒电池太阳能提灌系统等高科技拳头产品。与此同时,攀枝花东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舍弃粗放式的增长,舍弃经济发展中的低端产业、落后产能。

    产业升级,除了让旧产业老树发新芽,还要做好新产业的培土施肥。刘先伟介绍,东区将抢占服务业发展高地,提档升级三产发展,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央商务区,鼓励发展健康服务、文化创意、体育健身等新兴产业。“在中央商务区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利用攀枝花‘阳光之城’的生态优势,将康养产业作为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进行培育。”刘先伟说。

    民生、扶贫:提升民众“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更是党委、政府最挚诚的守候和不变的追求。”刘先伟说,新常态下,我们把对经济增速的关注,回归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上来,通过建设区域教育文化卫生高地、实施小康社会“补短板”工程等措施,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刘先伟认为,“幸福指数”的关键在于扶贫和民生。据悉,东区将在“十三五”期间,着力解决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基本民生”问题,重点解决好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等群体的“底线民生”问题。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将流浪乞讨人员、“三无”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扶养人)人员、特殊困难家庭等纳入救助范围,率先在攀枝花市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完善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补齐城乡特殊困难群众与一般群众生活差距的短板。

    东区还将大力实施富民产业发展工程,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构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依托项目引进、乡村旅游、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低收入户发展家庭经营创收增收。

    同时,东区创新资产扶贫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投资收益、理财收益等模式,盘活土地、资金资本,实现多渠道增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引导优势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一批特色商圈和商业街区,为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全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我们不但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而且要超前完成任务。”刘先伟说,东区将争取在2017年,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人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