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勇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老街古镇,将大千世界浓缩在黑白画面中,一点一滴都是乡情。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画册,2015年12月,他又有11幅钢笔画作品入选《中国艺术大家》。
严父培养
小时候每天凌晨5点起床练功
张晓勇出生于川剧世家,父亲张先贵师从于川剧变脸大师罗成,母亲张目玉是川剧旦角演员,姐姐张晓红也是川剧武旦演员。为把张晓勇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张先贵在儿子五六岁时,就要求他凌晨5点起床练功,每天都要唱、念、做、打,压腿、劈叉、弯腰、学念白、学唱,没有学好就一遍一遍地重来。“经常练得我哭,但为了让我练好基本功,父亲总是硬起心肠,要我必须完成每天的功课。”
1987年10月,四川武警总队文工团到合江县招收文艺特长兵,张晓勇以扎实的川剧功底和表演天赋顺利应征入伍,当了一名武警战士。
1988年,为培养部队文艺骨干,张晓勇被武警部队领导选中,推荐他去四川音乐学院学习深造一年。此后,张晓勇又因有文艺表演天赋被调入泸州市公安局,正式成为一名公安民警。
张晓勇钢笔画作品《古镇的蓝调情怀》
曾学素描
从警后拾起画笔继续学习
日益繁忙的警务工作,让张晓勇渐渐远离了自己的爱好。直到2011年,他重新拾起画笔,开始学钢笔画。“当时,我在网上无意看到了写实钢笔画,便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沉浸在钢笔画的黑白世界里,把缘物寄情的心境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笔痕墨迹中。”
“大概在我8岁时,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父亲发现我有这个爱好后,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张晓勇说,小时候,他每天一早练功,上午排演,晚上演出,下午半天时间是空闲的,父亲就把他送到合江县文化馆学绘画。
张晓勇钢笔画作品《外婆家的小巷》
自学苦练
得名师指点 作品日臻完美
张晓勇说,初学钢笔画因为无人教授,他主要靠在网上自学,观摩一些钢笔画大师的作品,同时虚心向对方请教,尤其是国内著名的钢笔画大师杨雨堂,对他帮助甚大。“我们没在同一个地方,主要靠邮箱联系。每画完一幅画,我都会发给杨老师,请他指点。”杨雨堂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每次都耐心地指点张晓勇。在大师的指导下,张晓勇的钢笔画技巧突飞猛进,作品也日臻完美。
在张晓勇提供给记者的画作上,记者看到了我市的福宝、二郎、太平等古镇。古老的气韵通过简洁的线条传递出来,古镇昔日的荣光氤氲纸上,别有一种沧桑美感。
“很多人说,画钢笔画工具简单,携带方便,很容易上手。真这么简单吗?其实不然。”张晓勇说,要画好钢笔画,一要静得下来,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二要有时间,画一幅钢笔画最少要几十个小时,大一点的要100多个小时。张晓勇在基层派出所从事社区工作,时常在繁杂的事务中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进行创作。“多年来,我习惯了在下班后作画,一般会画到凌晨1点才休息。在和钢笔画的朝夕相处中,我渐渐领悟了艺术的真谛,那就是‘情真’,感情要真实,才能画出好作品。”
举办画展
向家乡人展示古镇老街的风采
随着技巧的日渐成熟,张晓勇的作品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这些年,他走遍了泸州的老街古镇,还去了宜宾、雅安等地收集素材,国内则去过广西、云南等地采风。
2013年,他的钢笔画作品《古镇炊烟》成功入选全国第六届钢笔画展。“《古镇炊烟》用线、形、黑、白这样独立的绘画语言,构成了黑与白独特的视觉艺术,让观者体会到家乡古镇的美,从黑与白的对比中,折射出艺术的精髓,触动着人们心灵深处的律动。”张晓勇说,每幅钢笔画赏析的重点不一样,比如他的作品《秋水》,是通过对图形的组合、排列、搭配,构成了宁静的美感。作品《夕阳》则强调用线来概括林木的外轮廓线、形状结构、透视等,再通过墨色来塑造形体的体量关系、表面质感、光影变化、空间层次,以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随后,张晓勇的7幅钢笔画作品入选《中国新钢笔画精品集》;2015年1月25日,《文汇报》专版介绍了他的钢笔画;2015年12月,他的11幅钢笔画作品入选《中国艺术大家》。